
“作为一名白衣天使,参与疫情防控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我们不惧怕,同时感到很光荣!相信在医务人员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迎来春暖花开!”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旗下浙医健长兴医院“95”后援沪护士俞青和黄未坚定地表示。

4月的天乍暖还寒,为全力做好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浙江省支援上海方舱医疗队于近期火速集结驰援上海。在省内众多防疫人员中,有很多90后甚至95后医护人员冲锋在前,27岁的俞青和26岁的黄未,两位来自浙医健长兴医院的“95后”年轻护士就是其中的两位代表。

27岁的俞青还是一位两岁半男孩的妈妈,用她自己的话说:“总要有人冲在前线,我年轻不怕困难,孩子现在还小不懂,将来一定会认为他妈妈的选择是正确的。”她把孩子交给家人也很放心,她说丈夫和公婆也很支持她的工作,同时也很担心她的安危,叮嘱她在照顾患者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
26岁的黄未和男友已于去年订婚,临行前,男友对她不舍地说:“你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我等着你平安回来,我们一起去领证!”

从接到驰援上海的任务起,两位姑娘不带半点犹豫,毅然坚定的决定踏上疫区的“战场”。
从4月3日出发到今天,她们已经在上海“战斗”了一个星期,从迷茫到焦虑,从忐忑到疲惫,从疲惫再到适应高强度工作,两人都经历了一个此起彼伏的战疫历程。来到上海4天后,4月7日,两人正式进舱参与患者的治疗任务,三天的工作下来,两人慢慢适应了上海方舱的环境和援沪工作。俞青说:“虽然工作很辛苦,风险也很大,每天近10个小时不能喝水、吃饭;但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配合,以及整个医疗团队相互之间的加油打气,让我们必胜的信念更为坚定!”

两位护理人员介绍,从早上8点第一个班次到凌晨4点最后一个班次,每个班次4个小时,一天24小时六班倒,大白们开启了“白+黑”战斗模式。每天从住的酒店到方舱,单趟车程时间就要近一个半小时,来回路上近三个小时。到达方舱医院后,她们顾不上行程劳累,就要迅速换上防护服进入舱内,一天的紧张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俞青、黄未所在的临港方舱医院开舱第一天,患者陆陆续续收治进来,患者不断增多,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从最早的每个护理人员分管30多张床位到现在分管100多张床位。

每天从交接班、接收新病人、分配床位、患者扫码登记、录入个人信息及床号、巡视、给病人讲解注意事项、发放盒饭再到必要时帮忙填写信息、给予其它帮助等等,俞青和黄未一天的工作细致而琐碎。
由于方舱内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长时间的隔离会造成患者对疾病发展程度的焦虑,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有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的耐心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除了正常的治疗,她们也会帮助患者调节心绪、锻炼身体。
虽然方舱条件有限,但这里温暖与关爱从不缺席。俞青和黄未说:“每当发现有患者生日的时候,她们都会为患者送去零食、牛奶等物品。”这些在寻常生活中不起眼的食物,却成为隔离时光中,甘苦与共、心意相通的珍贵礼物。
相比于核酸采样工作,方舱医院每天面对的都是确诊的阳性病人,因此风险更高、危险更大,可谓是真正的和病毒零距离接触。一旦防护不到位,被感染的风险极大,所以在工作期间,医护人员不能喝水、吃饭,必要时还需穿上尿不湿。每天在闷热的方舱内,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天工作下来,嗓子干哑、衣服湿透、腿脚酸痛是她们最真实的写照。工作结束走出舱外,医护人员往往累得直不起身,即使面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俞青和黄未两人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驰援上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要防护到位,就没什么可怕的,相信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早日阻断病毒传播,我们一定会完成使命,平安回家。”黄未很坚定的说。
在小编了解前方两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时,俞青也告诉小编,她在上海期间每天会利用休息时间写下备忘录。她说以前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次是特殊的经历,她想把自己在上海抗疫的每一天记录下来,将来会是难忘的回忆,也想让他的儿子知道妈妈曾经也是一位“超级英雄”。
截止小编发稿前,两位年轻的护士又再一次踏上了“战场”,用她们的青春谱写“战疫”之歌。